出现输血反应后如何处理?
(1)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和迟发性。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呈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呈血管外溶血。
①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多处疼痛(腰、背、腹、鼠蹊、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度出血等。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热、多处疼痛、黄疸、呼吸困难等。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应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②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对的处理:
a.停止输血、监护患者。
b.核对患者及血液制品数据,若发现错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处理,也告知血库,并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错输对别的患者。
c.换下输血器,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d.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输血后尿液送回血库。
e.血库要观察血品有无溶血现象。
f.观察患者输血前后血浆颜色。
g.重作输血前、输血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若抗体筛检发现抗体,要做抗体鉴定。
h.若患者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品做抗体筛检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加作小交叉试验。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调查输血的技术。
i.若证实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以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给3000ml/㎡。但要注意患者液体及电解质平衡,尤其对年老或有心脏病或肾脏病的人,要避免给水过多。给予利尿剂维持每小时尿量100ml左右。给予碳酸氢钠维持尿pH值在7以上。考虑使用低剂量的多巴胺来扩张肾血管。若发生低血压要考虑使用多巴胺。
j.须做全血细胞计数、血涂片检查、血浆结合珠蛋白、血浆游离血红素、PT,APTT,纤维蛋白原、d-dimer、血清尿素、肌酐、电解质等,并每日追踪之。要监护患者的生理征象,并维持液体进出量的平衡。
(2)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以前认为此反应是因患者血浆中的白细胞抗体与所输血液中的白细胞发生反应造成。近年来知道输红细胞引起的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血小板反应的病理机制不同,这也导致新的预防策略。
①造血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机制:抗体介导的反应。于血液制品储存期间生物反应修饰物累积所介导。
②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
a.若将在输血前将血品中的白细胞减少至5×108以下有助于预防大多数的输血引起的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有些人输了白细胞减少之红细胞仍发热,可能因其他的生物反应修饰物引起。
b.预防血小板输血引起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白细胞抗体及血液制品储存期间累积的生物反应修饰物与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有关。若能于血液制品收集后立即将白细胞减少再储存,可减少发热反应。使用储存3天内的血小板发热反应率较低。将血小板血液制品中的血浆移除可有效预防严重的发热反应及过敏反应。
③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治疗和处理:
a.立即停止输血。
b.核对患者及血液制品资料。
c.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送回血库。
d.重作输血前后血标本的ABO血型、抗体筛检。
e.观察血浆颜色。
f.对于有高热且严重低血压,有细菌感染的可能者,要做血袋标本及患者之血液培养,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g.给予退热药物对症处理。
h.下次输血前要先给甾类化合物,抗组胺药物不能预防发热反应。
(3)轻微过敏:红疹或荨麻疹一般系因对所输血浆中的物质过敏引起,发生时给予抗组胺药和(或)甾类化合物治疗。下次输血前半小时要先给抗组胺药和(或)甾类化合物,若荨麻疹分布广泛严重,即使症状可被药物控制,仍应停止输该袋血液,下次若要红细胞或血小板,要将其中的血浆洗除。
(4)过敏休克反应:
①临床表现:过敏休克反应的症状过敏休克反应可在输血数分钟内就发生。有时起初的症状轻微(如荨麻疹),但能进行到休克、丧失意识、罕见的病例甚至死亡。症状可包含数个系统,如呼吸系统(咳嗽、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消化系统(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循环系统(心律不齐、低血压、晕厥)。
②过敏休克反应的处理:
a.立即停止输血,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b.成人立即给予肾上腺素0.3~0.5ml(1:1000)皮下注射。此药可每5至15分钟再给第2次及第3次。于严重反应时(如收缩压低于80 mmHg、咽喉水肿、或呼吸衰竭),肾上腺素0.5mg可以稀释成1:10000静脉输液。对于顽固性低血压者可以每5~10分钟重复输注。支气管痉挛对于肾上腺素无效者可以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加上静脉输注氨茶碱(初剂量6 mg/kg)。
c.静脉注射抗组胺来治疗荨麻疹或咽喉水肿。
d.类固醇可减少过敏休克反应持续或重现。
e.应给予氧气,有时要气管插管及呼吸机处理严重的支气管痉挛。
f.对于低血压者给予生理盐水输注;若无效者给予多巴胺。
g.至少要监护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