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按照发病机制来分,主要包括:①骨髓内粒细胞的生成减少或分化发育障碍;②粒细胞的破坏加速(免疫性和非免疫性);③粒细胞的分布异常;④骨髓贮备能力低下;⑤复合机制;⑥机制不明等。虽然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症状类似,但因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不同,其治疗也不尽相同,因此诊断粒细胞减少症后应积极寻找病因。首先应详细了解病史,从家族史中寻找有无先天性的原因,病史中有无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基础疾病,如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反复感染史等,有无长期或短期接触过有关的药物或化学毒物、放射线史。对于血细胞计数和粒细胞形态应力求准确,必要时重复检查。骨髓象可反映粒细胞增生及分化成熟程度,初诊患者应列为常规检查。
以下几种临床功能试验可进一步了解粒细胞动力学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肾上腺素试验:肾上腺素可使微静脉收缩,促使黏附血管壁的粒细胞脱落,可用于了解粒细胞在边缘池及循环池中的分布。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0.2~0.3ml,注射前及注射后5、10、15及20分钟分别进行白(粒)细胞计数。若用药后白细胞数增加至原来的1倍或增加3×109/L,且患者无脾肿大,说明外周血的白(粒)细胞减少是边缘池的粒细胞分布过多所致,这种现象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2)骨髓功能反应检查:主要检查骨髓中粒细胞的贮备数量及释放效应。用致热原如脂多糖及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通过中间产物“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的作用,促使骨髓粒细胞释放,以了解粒细胞的释放功能。如泼尼松40mg口服后白细胞计数较服药前增加2×109/L以上,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注射3~4小时后白细胞计数较用药前增加(4~5)×109/L者,其骨髓贮备及释放功能属正常,否则为贮备不足或释放障碍。
(3)白细胞凝集素测定: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可出现白细胞凝集素,有辅助诊断意义。多次输血者或经产妇亦可阳性。
(4)血清溶菌酶测定:粒细胞及单核细胞颗粒含溶酶体。血清溶菌酶的增高可作为血液中粒细胞破坏过多的证据。
(5)粒细胞寿命的测定:用3H-胸腺嘧啶或32P-氟磷酸二异丙酯标记粒细胞进行其动力学测定,以了解粒细胞的生成、分化及破坏情况。
(6)骨髓干细胞培养:对粒系祖细胞进行培养,观察其集落形成及生长情况。对诊断粒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帮助。